央行:继续打击境内虚拟货币经营炒作

2025年10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以不容置疑的姿态宣示:央行将联手执法部门,持续对境内虚拟货币的经营与炒作进行雷霆打击。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自2017年以来,一系列旨在防范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政策文件的延续与强化,其核心目标直指维护国家经济金融秩序的钢铁防线。潘功胜一针见血地指出,虚拟货币,尤其是那些披着“稳定”外衣的稳定币,其市场投机氛围之浓烈令人咋舌,加之在客户身份识别(KYC)和反洗钱(AML)等基本监管要求上的先天不足,正日益成为全球金融系统脆弱性的放大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已将稳定币风险列为全球央行与财长们的核心议题,这无疑是全球监管机构普遍审慎态度的最直接体现。

央行此番重拳出击,矛头直指虚拟货币领域的混沌乱象,意在遏制其无序生长所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然而,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萦绕耳畔:此举是否会“误伤”作为底层创新基石的区块链技术?这正是我们今日必须剖析的核心命题:如何在“技术创新”与“金融投机”之间划定一道清晰且不可逾越的界限,确保真正的技术进步得以蓬勃发展,而非被投机狂潮所吞噬。

虚拟货币炒作所酿成的恶果,已是触目惊心。就在2025年10月,江西景德镇法院成功调解了一起涉及虚拟货币的再审案件。梁某因轻信“诺一币”的诱惑,委托他人购买后,62万元积蓄几乎血本无归。尽管最终通过调解挽回了部分损失,但其惨痛教训足以警醒世人。此类案例绝非孤例,无数不法分子打着“高回报、稳赚不赔”的幌子,通过发行所谓的“虚拟货币”进行非法集资和诈骗。例如,臭名昭著的“鑫慷嘉”骗局,便是利用USDT(泰达币)作为资金收集与转移的工具,最终导致数千名投资者资产化为乌有。这些乱象不仅让普通民众蒙受巨额经济损失,更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沦为洗钱、跨境资金非法转移的便捷通道,对国家金融安全构成严峻威胁。央行对虚拟货币炒作的打击,其根本目的在于守护人民群众的“钱袋子”,维护国家金融的稳固基石。

然而,将央行对虚拟货币投机的零容忍,与对区块链技术本身的积极支持混为一谈,无疑是短视且错误的。中国央行对区块链技术健康发展的立场,始终是明确且坚定的。数字人民币的研发与大规模应用,便是这一立场的最佳注脚。它巧妙地利用区块链技术提升支付效率与安全性,却从不涉及虚拟货币的发行与炒作。这是一种“无币区块链”的典范,将技术创新聚焦于服务实体经济。此外,中国在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数据存证等多个关键领域,正积极探索“无币区块链”技术的深度应用。例如,在贸易融资中,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多方信息的实时共享与信任传递,显著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操作风险。这些实践无一不证明,区块链作为一种颠覆性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其核心价值在于赋能实体经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而非沦为投机客的赌场筹码。央行所支持的,正是这种回归技术本源、服务国计民生的创新。

讽刺的是,正是虚拟货币的狂热炒作,给区块链技术的声誉蒙上了一层难以洗刷的阴影。诸如DeFi(去中心化金融)等应用,其初衷本是利用区块链构建更开放、透明的金融服务生态,却因与虚拟货币的深度捆绑,不幸沦为投机者的乐园,甚至成为洗钱、诈骗等非法活动的温床。以USDT为例,作为全球市值最大的稳定币,其天然的匿名性优势,被黑灰产团伙利用得淋漓尽致。从“假U伪造”到“黑U流通”,从“盗U升级”到“多链洗钱”,再到“跑分平台”的搭建,犯罪手段层出不穷。据统计,USDT的年交易量高达36.3万亿美元,甚至超越了Visa和Mastercard的总和,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被用于非法目的。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使得公众在提及“区块链”时,往往将其与“诈骗”、“洗钱”等负面词汇画上等号,这种“污名化”效应,无疑严重阻碍了区块链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健康发展和广泛应用。

面对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新加坡的监管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深思的参考范本。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在收紧加密货币监管方面,展现了其务实与前瞻性。2025年6月30日,MAS正式实施了数字代币服务提供商(DTSP)新规,大幅提高了牌照审批门槛,并对反洗钱(AML)和客户身份识别(KYC)等合规要求进行了全面强化。新规明确取消了此前“先干后审”的灰色地带,强制所有未获牌照的数字货币平台必须关停。这些具体而严厉的措施,旨在精准打击投机和非法活动,同时引导合规的加密资产服务商走向规范化,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应用。这清晰地表明,严格监管投机行为与积极支持技术创新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二者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共同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数字金融生态。

央行对虚拟货币炒作的铁腕打击,其深层逻辑正是为了“正本清源”,将区块链技术从投机的泥沼中彻底解救出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区块链本身是一种中立的技术,而虚拟货币只是其众多应用形式中的一种,且并非所有应用都具备健康与合规性。只有斩断投机之手,才能让区块链的创新之花在合规的土壤上真正茁壮成长。健康的创新,离不开清晰的边界与坚定的守护。监管机构、技术社区以及所有行业参与者,都应肩负起共同的责任,加强行业自律,不断完善监管框架,引导区块链技术回归其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共同构建一个安全、透明、高效且充满活力的数字经济未来。这不仅是一场技术与资本的博弈,更是一场关乎信任与未来的伦理之战。

虾虾

虾虾

区块链投资者,主要投资一级市场。对冲合约交易

文章: 18389